你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媒体传真

《人民政协报》:张连起:以加力提效的财政政策稳预期增信心

2023-03-07 09: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30228

统筹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通过加大支出力度、优化支持结构、实施组合式减税降费等举措,助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加力提效的财政政策,抓住了解决经济工作中总需求不足这个“纲”,统筹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通过加大支出力度、优化支持结构、实施组合式减税降费等举措,助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财政要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需要运用好财政工具精准发力。支出、税收、政府债券等都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从政策内涵看,“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其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至关重要。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把财政资源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市场主体的信心恢复和提振尤为重要。财政将聚焦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做好助企纾困。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确保该减的减到位、该缓的缓到位、该退的退到位。下一步税费支持政策继续重点围绕扩内需促消费、支持科技创新等内容,为相关产业、相关企业减负担、添活力,释放更多潜能。对于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此前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服务业等,也要保持纾困支持力度,扶上马、送一程。瞄准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增强精准性针对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增活力、添动力。

财政政策在促进消费上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着力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购买、养老服务等潜在消费领域,使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在推动稳定就业、依靠就业创造收入的同时,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发挥好消费和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需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视角看待二者关系,不能将其割裂开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投资的扩大,是投资的结果。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扩大内需战略。

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财政将聚焦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政策组合工具,集中财力办大事,严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坚决不“撒胡椒面”,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带动扩大社会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政策组合工具,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会计审计学家、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网站管理:中注协党委办公室(综合部)技术支持:中注协信息技术部电子邮箱:webmaster@cicp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邮编:100039电话:010-88250000
版权声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京ICP备0503222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