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媒体传真

《人民政协报》:张连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性好转的着力点

2022-12-29 11:03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21223

近日,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要让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政策的春风、市场的暖意,看到党和政府呵护全社会发展积极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就能以纲带目,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

当前,提振市场信心尤为关键。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其中,预期转弱对前两者都有影响,会导致需求收缩,也可能放大供给冲击,是解决当下经济问题的“七寸”所在。同时,疫情防控转段是重要的“变量”,经济社会发展是“常量”,要化“变量”为“常量”。市场信心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也有很大影响,要使各项纾困解难政策真正发挥实效,需降低市场主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发展信心,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首先,稳定经济增长是首要任务。中央强调,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把稳增长放在了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改革开放经验表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前进路上的困难才能逐一攻破、迎刃而解。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其次,要对困难有足够的估计,未来并不总是在过去的延长线上。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我国11月出口同比下降8.7%,降幅较10月扩大8.4个百分点,降至20203月以来最低;进口同比下降10.6%,低于109.9个百分点,创20206月以来新低。出口大幅回落,主要受美欧经济放缓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扩大内需重要性更加突显。当前,要加快推进经济复苏发展,把复工复产放在突出位置,全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经济企稳向上。

再次,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作用,给非公有制经济吃下定心丸,增强未来发展信心。

最后,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解放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中央提出,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四个敢”是对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进一步完善。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使经济发展各个微观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着重对五大政策和六大统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五大政策就是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明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投向结构要精准,尤其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总的看,财政加力、货币有力,就是要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使得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当然,产业、科技、社会政策都要服务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检验政策的成败优劣。要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促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六个统筹具有很强的年度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以往年度都是“两个统筹”“三个统筹”,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化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提出“六个统筹”意在破解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在两难或多难问题的约束条件下求得最优解或次优解。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质与量、供与需、局部和全局、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六个更好统筹”,是系统观念在宏观调控中的具体运用,坚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既考虑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年度特征,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

既聚焦统筹兼顾,又注重抓住重点,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宏观调控,“十个指头弹钢琴”。

落实会议精神,推动经济运行整体性好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努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针对这三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把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转化为增长点,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长期发展潜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二、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我们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实现实体经济的更大发展。要围绕重点产业链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要准确把握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内涵,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数字经济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要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营造规范健康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三、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是稳预期的重中之重。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鲜明,毫不含糊。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营造规范健康的发展环境,企业活力才能充分释放,经济才能行稳致远。领导干部要帮助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吸引外资,力求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劳动力素质高的优势,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各类开放平台的作用。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重视吸引外国中小企业来华投资。

五、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必须增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要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眼长远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健全金融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治理,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国富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网站管理:中注协党委办公室(综合部)技术支持:中注协信息技术部电子邮箱:webmaster@cicp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邮编:100039电话:010-88250000
版权声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京ICP备0503222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