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专题回放>行业走出去信息>国家有关走出去
宏观信息

中国在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概况

2009-01-06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詹世明

中国和非洲友好关系的深厚基础,中国和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中国和非洲政府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推动,以及非洲大陆政治局势的日渐趋稳、经济发展潜力日益凸显等因素,为近年来中国企业前往非洲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大陆。各界普遍认为,企业逐渐成为主体已经是当前中非贸易合作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关注中国企业在非洲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它们在所在国的公民形象,即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政府部门、经济界和学术机构的关注。尽管关注中国在非企业公民形象的动机不尽相同,但考虑到中国在非洲企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和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同时着眼于中国在非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该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还是一个新话题,对于中国在非企业来说尤其如此。由于统计数字和第一手资料不足,国内关于该问题的介绍和研究还不是很多。2007年底和2008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先后组织研究人员,对尼日利亚、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南非、赞比亚等6个非洲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重点对上述国家的中国企业经营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文将利用上述调研所获得的信息,结和其他资料,对中国在非企业的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做一个简要述评。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状况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企业已经超过800家。考虑到劳务承包、商贸等其他企业类型,加上部分未登记备案的民营小企业,中国在非洲企业的数量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随着中非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预计将有更多的中资企业前往非洲投资创业。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呈现四个重要特点:

一是企业投资增长迅速。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几乎为零。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有实力、有信誉、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到非洲投资设厂。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7年,中国对非洲的各类投资达到15.7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202.6%,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9%;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4.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3.8%;在24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中,非洲占了5个;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赞比亚、苏丹和尼日尔等国是中国主要的对非直接投资国家。目前,中国的投资项目已遍布49个非洲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达到81%。从投资主体看,大中型企业有100家左右,其余大多数为小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了很大比例。

二是经营领域广泛。1979-2000年,我国对非投资总额有46%集中在制造业、28%在资源、18%在服务业、1%在农业。目前,我国对非投资项目除传统的能源、家电、轻工、农业等领域外,基础设施、电信、汽车、机电设备、旅游业、金融等也成为新兴投资领域。

三是承包劳务类企业日益体现优势。依靠工期短、质量高和富有竞争力的价格等优势,中国工程承包公司赢得了非洲各界的信赖,在非洲工程市场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从造价5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水电站大坝到造价62.5亿美元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项目,再到造价83亿美元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连续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工程单项规模最大的纪录。中国企业正在承建的苏丹麦洛维大坝是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2006年,非洲超过亚洲成为我国新签合同额最大的地区市场,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市场45%的份额,完成营业额所占的比重也从上年28%增长到31%2007年新签合同额中,非洲市场更是猛增至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总额的38%

四是出现了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对所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的中资企业。例如,中石油及其下属有关企业已经成为苏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苏丹炼油厂已经成为苏丹经济发展的样板和苏丹政府和人民的骄傲;华为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了40个非洲国家,用户数达5000万;中兴通讯目前已在51个国家设立了代表处,基本上9个非洲人中就有1人使用中兴的产品;中国海外工程公司承担了马里首都巴马科90%以上的公路修建;在安哥拉18个省份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16个省份开工建设水利、农业、卫生、学校和交通等项目;中建总公司以“中国建筑”的品牌战略赢得了阿尔及利亚80%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华立药业生产的抗疟疾药物在东非和西非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排在前两位,等等。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为非洲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世界银行《非洲的丝绸之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新疆界》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和贸易为拥有全球3亿最贫困人口的非洲融入全球经济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整体上说,中国企业的到来受到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中石油对苏丹石油勘探、开采、管道输送、炼油、石油副产品加工、成品油储存销售领域都进行了投资建设,不到10年间帮苏丹建起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1999年以来,苏丹一直是非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GDP的年平均增长率在8%左右。苏丹人均GDP在没有石油产出前的1997年只有38美元,而2006年已经达到了803美元。提高了20多倍。苏丹总统巴希尔对中石油促进苏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是不乏赞美之词,认为中石油“以友谊的精神和我们展开了合作,实现了我们的共同利益……苏中之间实现了巨大的发展。中石油在苏丹石油合作的成功使世界更看好苏丹的石油产业。”

据统计,50多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参与了800多个政府援建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制造、轻纺工业、食品加工等领域。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设立了100多个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据统计,仅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包建设公路6000多公里、铁路3000多公里、大中型电站8座。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工程质量优良,而且造价低,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非洲整体经济能够多年来连续保持超过5%的增长率,中国企业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中国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还没有较为一致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进行的调研活动所涉及的中国在非企业达到30余家。从企业规模来看,既有超大型企业,也有小型企业;从所有制来看,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从经营范围看,既有能源生产型企业,也有工程承包企业,还有从事加工和商贸的企业;从企业性质来看,既有因中国援非项目而建立的企业,也有因直接投资而成立的企业;从经营时间来看,既有成立数十年的企业,也有刚刚开始创业的企业,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几次调研的情况,结合其他的媒体报道和资料信息,可以认为,绝大部分中国在非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获得了所在国政府主管部门、客户和当地社区居民的良好口碑。当然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从整体上看,决大部分的中国在非企业严格遵守了当地的劳工、环境、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同行规范和国际惯例,恪守商业道德,尊重所在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保证当地员工的工资、福利、安全生产和发展机会,注重与所在社区的和谐发展,并积极开展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笔者在苏丹调研时,中石油苏丹项目某负责人自信地表示,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即使与一些西方跨国公司相比,中石油也是做得最好的企业。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是提供合格、优质的产品服务。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中国在非企业在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产品方面享有盛誉。华立医药生产的抗疟疾药---科泰新,多年来救治了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目前,海尔的冰箱、冷柜产品占有绝对第一的市场份额;中水电设计并承建的比埃农学院项目被安哥拉司法部长曼努埃尔·阿拉冈称为“安中合作的经典之作”;中国路桥工人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当地原计划18个月完成的道路改造,被广大亚的斯亚贝巴市民誉为“奇迹”;华为和中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非洲大陆电信产业的整体水平;在中石油的帮助下,苏丹生产的航空煤油、汽油、柴油不仅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有部分出口。可以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是注重当地员工的工资、福利、安全和发展。首先,中国企业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有关劳工和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有充分保障。许多非洲人都以能够在中资企业就业为荣。中苏石油合作项目中工作的苏丹雇员,高层技术和管理人员月薪达到5000美元,既使临时工每天收入也在20美元左右;在赞比亚谦比西铜矿,当地管理人员的月工资为800-1000美元,高级管理人员达到2000美元,且工资的年涨幅约在15%-30%;在南非的海信电视机厂,一般工人的工资与西方国家公司的标准相当。拖欠工资的现象绝少发生,绝大多数的非洲员工都对自己的收入表示满意。非洲员工的休息权利、宗教信仰等得到尊重。许多中资企业专门设立了供部分穆斯林员工祷告的专用设施。其次,中资企业注重员工的劳动保护。在马里的塞古纺织厂和蚊香厂、苏丹炼油厂等中资企业,笔者都亲眼看到企业对员工提供了严格的劳动保护措施。在谦比西铜矿,曾出现安全事故使中方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采取更为严格的安全生产措施,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其三,中资企业注重对当地员工的培养和提升。华为公司在非洲的员工超过2500名,其中本地员工占60%;中兴公司已在南非和安哥拉等国建立了15个培训基地,每年为非洲培训约4500名专业人才;目前,中水电共培训和使用当地员工8000多人;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为苏丹培养了一批包括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生产、物探、钻井、工程施工等各类专业人才,这为苏丹未来自主开发和经营石油工业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20071月,中石油还与苏丹签署《石油专业人才培训专业协议》;华立药业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和莫伊大学设立了总金额5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支持当地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医学专业学生。

三是重视环境保护。在非洲,西方公司因环境污染受到警告或处罚业是常事。2006年,尼日利亚哈科特港的法院做出判决,要求壳牌石油公司赔偿尼南部伊格博族居民15亿美元,作为开采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的补偿。中资公司正是吸取了类似教训,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曾表示,中国政府要求所有企业在非洲开展经营活动的时候要确保非洲的环境不受到污染和公害。中石油在项目实施中确立了“三不原则”:“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立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开工”;“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投用”,坚决落实苏丹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为高效处理石化工业所产生的废水,中石油大尼罗公司在项目初期就采用了由英国设计,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案,投资3000万美元在黑格里地区建成了面积4平方公里的污水处理试验工程。2003年,喀土穆炼油厂利用氧化塘排放的废水,投资88万美元建成了一座占地8.6万平方米的水上公园,用来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此外,中国有色集团下属的非洲矿业公司制定了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治理方案。

四是积极参与当地的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中石油苏丹项目为当地建设了25所学校,并为222所学校购置了课桌、椅子等教学设施,直接受益学生达10余万人。此外,喀土穆炼油厂还投资30万美元,为苏方员工建设了一所面积达1024平方米的小学。中石油所属东方物探公司捐资50万美元,与喀土穆大学联合成立了地球物理研发中心。中石油所属重油测井公司向喀土穆大学捐赠4万美元,建设了学术报告厅。哈电集团捐资30万美元支持当地学校设施的改善。华为公司为喀土穆大学提供并安装的视频通讯设备,为解决喀大远程教育创造了条件,将喀大7个校区连为一体,总校区可以通过视频设备召开集体会议,进行教学,直接受益者达到2000人以上。

在医疗卫生方面,华为公司为改善苏丹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每出售1台电视机即捐献1兰特给当地的红十字儿童医院。中石油出资为苏丹建立了喀土穆粮油厂友谊医院、富拉医院、法鲁济友谊医院等4家医院,101家诊所,并向麦罗维医院、扎里巴医院、哈桑医院、吉利卫生院等捐赠了70多万美元的医疗设备。此外,中石油的医生还利用中国抗疟疾药物青蒿素为当地居民免费治疗疟疾并免费接种疟疾预防疫苗。通过中方的援助和捐赠,苏丹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五是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几乎所有的中资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开展了各种慈善和公益事业,为所在国的减贫脱贫、教育、医疗、防灾救灾、体育文化活动等做出了贡献。据统计,迄今为止,中石油在苏丹对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就有近4400万美元,当地因此而受益人数超过150万人,仅在苏丹北部的尼罗河上建造麦罗维中苏人民友谊大桥,中石油一次就捐赠了1000万美元。截至2007年,“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中资企业已经在公益事业方面投入约100万美元;中国路桥和马里塞古纺织厂多次出资支持所在国的体育比赛。

中国在非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中国在非企业也并非尽善尽美,少数企业发生劳资纠纷、安全事故、破坏环境、产品质量问题的现象难以杜绝。首先是观念问题。一些中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存在问题,没有上升到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在慈善和公益事业方面投入资金,是一种“露富”的行为;也有的企业认为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没有必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耗费人力和物力。其次,一些企业对所在国的基本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有误解,影响了其履行社会责任。有的中资企业不仅不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宗教、文化、风俗习惯也缺乏深入了解。个别中国企业将国内的工作模式(如劳动时间、待遇与工作条件等)复制到非洲,造成了不良影响。再次,整体来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做得比较出色,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有差距,它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完善的理念和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此外,中资企业在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的正面宣传上还比较落后,大多数中资企业还停留在“只干不说”、“多干少说”,或者:“自己不说,让别人说”的阶段,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和宣传计划,乃至引起外界的忽视、误解甚至诋毁。

对中国在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的几点建议

200726日,正在纳米比亚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中国驻非洲国家中资企业代表座谈会。会上,胡主席向驻非中资企业提出希望,要求这些企业从中非合作的长远发展出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深得民心的好事、实事,扩大中国企业在非洲社会特别是广大非洲民众中的积极影响。这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客观地说,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企业、个人、有关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等都负有不同的责任:

更新感念,提高认识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在非企业应该摒弃一些不合里甚至错误的观念,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看待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中资企业对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必要具有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并切实去履行和承担。同时,中国在非企业还应该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事关中国的形象和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的大局。

制定规范,加强监管 应该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在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是相当重视的。中国商务部的有关领导同志在多个场合都表达了对该问题的关注。200814日,国务院国资委发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二是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三是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国际合作。毫无疑问,该《指导意见》也适用于在非洲经营的有关中央企业。但是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目前还没有出台类似的规范措施。所以,有关管理部门有必要采取行动,加强对其他类型在非中国企业的指导和规范。

注重沟通,加强宣传 对自身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正面宣传不足,可能是导致中资企业受到外界一些质疑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在非企业应该在加强与当地政府、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研究机构沟通的同时,制定合理宣传计划并加以实施,大力宣传自己的正面形象。

相互借鉴,加强研究 中国在非企业应该认真借鉴包括西方国家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经验,吸取它们的教讯。研究机构业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企业如何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网站管理:中注协党委办公室(综合部)技术支持:中注协信息技术部电子邮箱:webmaster@cicp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邮编:100039电话:010-88250000
版权声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京ICP备0503222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