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专题回放>行业走出去信息>国家有关走出去
宏观信息

中国海外投资该买些什么

2009-03-31 03:17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张东臣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当管理资产达百亿美元后,连“股神”巴菲特也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合适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幸运的是,海外投资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打工仔”变成“土财主”后,“不差钱”的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如何保住长期辛劳积累起的财富?可以说,海外投资是必由之路,尤其是两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更须以多元化的海外投资来实现保值、增值。

    有人以日本当年海外投资失败为例,提醒中国不要重蹈其覆辙。在笔者看来,总结教训固然重要,但因噎废食更不可取。日本陷入“失去的10年”更多是由于国际竞争、市场规律及其自身的内部原因。相反,日本通过海外并购,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着大量资源,对其国内经济长期称雄亚洲乃至世界构成了重要的支撑。

    当然,对投资来说,“做对”与“做错”有着云泥之别。当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不应过多着眼于产业规模、市场份额,而要从理财的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以此来评价日本当年失败的投资,无不存在重大缺陷。

    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这些投资绝大多数是针对美国的。一些美国报刊称其“经济珍珠港袭击”、“引人注目的资产全都被日本购买去了”,《纽约时报》甚至担忧“总有一天日本会收购走自由女神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投资并非发生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的背景下,而是在全球经济和地产、股市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价格并不便宜,并购时机并不理想。

    更为重要的是,投资对象选择错误。

    日本当年参与海外并购的都是些财大气粗的产业资本、实业家,而不是真正的资本家、投资家。他们要么是着眼于产业扩张、整合(试图吃掉竞争对手),看重大产业、大公司;要么是以暴发户心态不计成本地大举购置地产、物业或把钱投向消费、娱乐等领域。

    如,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住友商社收购库克有线电视、松下电器公司收购美国音乐公司(MCA)等,动辄数十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几笔交易)。这些并购对象虽然都曾鼎盛一时,但随着产业成熟、市场饱和,实际上已步入“中年”,管理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面临“船大难掉头”的问题。再加上“水土不服”,难以产生“协同效应”,日资高价买入却成了“包袱”,蚀本已是必然。

    这类收购给我们的教训是,产业资本不可好大喜功,尤其是竞争性行业,不要试图通过规模盲目扩张(吃掉国际竞争对手)来取得优势地位。如果忽视了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再好的企业也可能被拖垮。

    还有一类是金融企业。如,日本生命保险收购谢松里曼兄弟公司、第一劝业银行收购金融公司(CIT)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金融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企业成败关键在于人才、机制和管理。对缺乏管理能力的中国金融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目的,海外投资最好选择优质企业少量参股,而不要控股。否则,一旦股权到手后“人去楼空”,企业价值将大大缩水。

    日本当年投资更多的还是物业和地产。如,三菱地所买下洛克菲勒中心、青木建设买下威斯汀酒店集团等。到1990年,夏威夷80%以上的豪华酒店和洛杉矶市中心40%以上的商业地产被日资买走。另外,还有诸如凡·高的名画、高尔夫球场、职业棒球队等。如果严格从理财角度来看,这些收购行为并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更像是在消费,而不是投资。

    中国的产业资本与日本当年有许多类似之处,也同样缺乏海外并购的经验。因此,必须先了解自身及并购对象的优势和劣势,即便是低成本收购,也要把重点放在资源和技术等方面。许多企业盲目在海外购买企业、投资建厂,结果却是“把资金从优势地区转投向了劣势地区”。

    最近,美国宣布上万亿美元的拯救方案,引发了外界对美元贬值的普遍担忧。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构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响应声不绝。这一理想的实现毕竟还需要较长的过程,眼前的关键还是:如何在现有游戏规则下,维护好自身利益。

    理智的选择仍是增发货币购买更多的美元。尽管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已经非常低(接近历史低点),未来肯定跟不上通货膨胀的步伐,但是中国仍然需要大量持有。

    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应积极作为,主动通过其他投资渠道获取更高收益。如,通过主权投资公司收购战略资源、购买稳健的高收益证券、进行股权投资等。

网站管理:中注协党委办公室(综合部)技术支持:中注协信息技术部电子邮箱:webmaster@cicp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邮编:100039电话:010-88250000
版权声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京ICP备0503222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