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专题回放>行业走出去信息>国家有关走出去
宏观信息

中小企业“走出去”寻求海外商机路径新跳板

2009-05-04 08:20

 

信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机遇——走出去的新商机

    对于中小企业崛起的现状,早在20年前就有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曾在其1973年发表的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充分分析了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及作用。而此后的30多年间,世界范围内企业结构专业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证实了他的论证。

    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据调查,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3%,对GDP的贡献值也高达60%,即使是在今天的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中国的中小企业也在逆市突起,特别是有业务根基、贸易实力强和有高科技项目的企业。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秘书长彭华民的话说,“中国的中小企业与20年前已大不一样了,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这些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技术创新、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如此,许多迅速成长的中小企业还正悄悄地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比如新兴领域——信用行业的迅速发展。

    423,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研讨会上,中国信网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事务部经理杨舒婷对本报记者表示,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近两年,从我们掌握的大量的数据说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了能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管理好其信用,做好前期融资,我们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合作。

    实际上,对比发达国家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美国70%以上的创新是由小企业实现的,光纤检测设备、心脏起搏器、光学扫描器等都是美国小企业发明的。近年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专利的65%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

    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中小企业往发达国家“走出去”也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些中小企业正在跃跃欲试、借机遇“抄底”海外,壮大自己。

    同时,更多的海外国家也向中国的中小企业频伸橄榄枝,并一致看好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政府经济发展署投资开发处的王学玮对《中国产经新闻》表示,我们对中国的企业充满信心。此外,加拿大安大略省国际贸易和投资厅投资局高级投资顾问祁放同时对本报记者说,我们都非常看好中国市场,这与中小企业的兴起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这个市场没有人能忽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中国设立两个办事处(美国两个、中国两个、其他国家都是一个)。

    问题——跨海的壁垒

    有数据表明: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由以前的5.7年缩短到现在的2.4年,相对于一经崛起的小企业而言,真正能活过6年的中小企业其实并不多,更遑论有许多能“走出去”发展的了。

    如果我们立足于本国市场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最致命的缺点是管理。管理上的缺失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难以长期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融资困难,产品无竞争力,信用危机等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最大瓶颈。

    以信用危机为例,中国信网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事务部经理杨舒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证实,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讲,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欲望更加强烈,更加大胆,但信用融资恰恰是他们最薄弱的环节,许多企业知难而退了。

    没有了资金为公司供血,生存当然会出现问题。据记者了解,许多中小企业此前寄希望于国家的资金扶持,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也要依行业而论,像我的公司眼下就有困难。”3年前,林智强自己创立了一家小规模的动漫公司,他向本报记者抱怨,国家说扶持文化动漫产业,我以为看到了希望,但是拨下来的款几经波折,所剩无几了,优惠的政策也是几乎享受不到。他认为,公司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站稳国内市场。但问题是缺项目,所以盲目去国外发展有很多风险。

    听到关于林智强的经历,对中小企业颇有研究的石先生表示有一定道理,他对记者分析道,“企业是否有实力‘走出去’得看它是属于哪个行业。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向海外发展,考虑到自身规模的原因,会选择通过合资、兼并或者开直销店、连锁店等多种方式扩大规模,其次”走出去“应该先考虑国别的因素,比如先去南美、非洲或者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设点或者找合作伙伴,最后再考虑发达国家的”抄底“行为。

    从另一方面看,中小企业想要去国外发展还有审批的障碍。记者采访了德国法兰克福莱美两河地区国际投资促进会中国联络处的罗旻,据她介绍,当地政府有着一套严格的审批及配套的规定和政策措施,当地政府会对进驻当地企业的商业计划书、企业结构、项目及产品的具体情况都作了硬性规定,这样一来,国内的中小企业如隔海望月,不能也无法触及。

    法国优集思律师事务所的法律顾问满晓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些年中国企业发展趋势在加快,国内市场的中小企业竞争优势也明显加强。企业进行投资海外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其风险主要是法律和财务方面的,虽然中国的中小企业适应性强,但毕竟没有经验。很多情况都不了解,境外的招商引资等一些机构所陈述的现象也往往呈现出一种表象。

    对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秘书长彭华民对记者坦言,在整个中国大陆范围内,福建省的民营企业家是比较多的,我个人并不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当然中国有能“走出去”的企业,比如海尔已经实现了跨国升级,它目前在美国设了分厂,产品已经销遍世界,但就中小企业“走出去”而言,时机并不成熟。中小企业家目前要学的是如何在本国做好经营和管理,经营是指赚钱,管理是指省钱。

    他进一步分析,“走出去”是有条件的,是否具备全球竞争力,比如在项目的技术含量、资金充足率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企业应该衡量自身情况。就像一个婴儿,才刚适应环境,走都没学会,如何去跑?那么再换一个环境,生存危机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彭华民的质疑,记者也从一些失败的例子中发现,“不了解情况”是通病。

    分析——突破围城

    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第三产业则正在升级阶段,劳动力市场上企业的需求量最大,而需求中又以中小企业比例最多。在危机的关键时刻一着棋能决定生死,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所做出的决定将汇集中国民营经济的前景。

    对此,之前曾在中国日报做过编辑,目前为美国阿肯色州经济发展委员会美顾问的时舟就特别看好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也赞同中国企业多元化发展,应该重视海外市场。当《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问他作为企业是不是应该立足于本土,有了足够的实力才可能考虑“走出去”,他坦言,“当前的危机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机会。”据他分析,由于美国货币贬值,这无疑给中国的企业投资创造了好的条件,如果操作得当,特别是中小企业便能在最佳时候获得高回报。

    加拿大安大略省国际贸易和投资厅投资局高级投资顾问祁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不忘推介:“加拿大的市场比较小,但其优势在于它是进入北美的一个跳板,也是进入欧洲的一个跳板,它还有汽车、绿色产业,还有很强的信息和通信,还有很好的投资环境。

    金融危机正当时,从宏观面上看,中国的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从微观面却是中国的中小企业独挡一面,它们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的视线。到底应该不应该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去能不能成为自身的一个新思路,这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作为中小民营企业家代表之一的魏建国,他向记者介绍自己创办了一个名叫勤力富昌外语培训学校,同时从事教育和电子两上行业,对于企业“走出去”,他根据自身的特点,为自己的公司作了战略调整。他对本报记者说,对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就应该先做贸易,如果有新项目的时候应该先设立营销网点,或者以代理的方式试水。至于进一步的扩张,他认为并不明智。就像某知名大企业一开始来中国就斥巨资去投资建厂,最后赔得厉害又灰溜溜地走了。所以,即使有相关调查也未必能彻底熟悉并了解市场。

    建议——新路径选择

    近日,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赵晓笛部长在发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时指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是1/3成功,1/3失败,1/3不赔不赚。从这组数据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生存情况其实是并不叫好的,而尚处于中小规模的企业“走出去”应该是更加不容易的。

    同时,有专家表示认可“走出去”,但一定要谨慎。这其中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有实力的中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走出去”;结合本国的政策,让它帮助企业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要了解哪些行业“走出去”最合算;如何利用境外的资源保证自身发展的持久健康等等。

    对于中小企业的拓展思路,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型学者建议海外的合作者,除了硬件基础设施以外,国外的一些城市、企业需要有在感情上接近中国企业的特点,比如软件、意识结构、文化倾向方方面面能够得照顾。

    究竟哪类中小企业能走潜力的道路上,正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曾向本报记者一再表示的,实际上,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具备了厚积薄发的能力。由此可见,这对目前国内高新领域成长的中小企业的意义非同小可。

    也许从某种程上看,高新科技企业具备相当大的潜力和优势,但是让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其实有更多中小企业在崛起,正如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最近在美国亚洲协会上发表演讲时称:他最深的一个感触是,现在的世界变化是如此之大,必须要顺应形势作出相应的调整。

    他说,很多西方人自己都承认,他们不了解中国。“他们注视着中国成长,却心生疑问,他怎么能长得这么快?”在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时,马云说,阿里巴巴的成功已经证明,中国并不缺少成功的基础,“中国正在发生变化,它在拥抱全球化。10年之后,我们会有更多成功的公司,你也会成为下一个google下一个ebay,如果我能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

网站管理:中注协党委办公室(综合部)技术支持:中注协信息技术部电子邮箱:webmaster@cicp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邮编:100039电话:010-88250000
版权声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京ICP备0503222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