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专题回放>行业走出去信息>国家有关走出去
宏观信息
>走出去要闻

跨国并购背后的“走出去”之争

2009-06-24 03:06

来源:新华网 

  62,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越野车品牌悍马。就在舆论一片哗然、众说纷纭之际,另一种质疑也开始浮上水面:现阶段中国企业是否应该“走出去”?中国企业是否已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下,心智尚未成熟,目前宜在国内苦练“内功”,还不是“出山”的最佳时机;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企业拿来跨国并购的资金,与其造福国外,不如投资于国内进行自主创新。令人记忆犹新的是,30年前,关于中国是否应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争论如火如荼。大约在十年前,中国是否应加入世贸组织也是个莫衷一是的话题。

  专家认为,“要知道桃子是什么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因噎废食不可取。中国融入国际的脚步是“刹”不住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投资”,不管前路多么崎岖坎坷,这一步也一定要坚持迈下去。

  民企收购悍马引发“走出去”之争

  今年61日,有“百年老店”之称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2,通用公司宣布,已经和中国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向后者出售旗下著名越野汽车品牌悍马。根据双方达成的交易条款,腾中重工将享有使用悍马品牌的权利并获得其关键高级管理层及营运队伍。

  另外,据通用汽车早前的声明,预期交易完成后,逾3000多个在美的就业机会得以保留。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1月,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

  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腾中重工名不见经传,这次所要接手的“悍马”却名气不小,不但市场价格高,而且有大排量、高油耗的特点。由于跟全球提倡省油节能、绿色环保车的发展趋势相背离,悍马在美国市场就已受限制,并已达不到美国环保标准。

  虽然腾中重工方面表示“计划对悍马品牌和产品研发能力投入资源,从而满足美国和全球市场对提高燃油效率的新产品的需求”,其收购行为依然引发了各界的激烈讨论。

  “通用公司虽然已经破产保护,但毕竟是一个大企业,另外,悍马品牌涉及军工,又牵扯到国家利益的保护问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说,“腾中过去是搞机械的,现在出钱买个牌子,其它还是要借助于人家,收购的意义在哪里?他们真能驯服这匹‘马’吗?腾中收购悍马的风险确实比较大,应该持比较慎重的态度。”

  而网上的反对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对中国企业的眼光以及现阶段是否具备“走出去”能力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有网友质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为国外增加就业机会?中国人有钱应该资助自己的企业才对。与其花钱买别人的,还不如拿这些钱在中国搞自主创新,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品牌一定比那些洋品牌更好。

  还有网友认为,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或兼并的时机“尚未成熟”。“国内企业想当‘老大’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目前,国内企业最好先练好‘内功’,不要盲目做大,仅靠‘不差钱’来办事,绝对不牢靠。”

  但同时,也有网友针锋相对道:“现在的中国不是满清时代,中国人就应该有点冒险精神,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走出去、引进来需要代价,也是财富,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是中国企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走出去”缘何这么难?

  来自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中国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

  而曹凤岐认为,跨国并购成功率低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钢铁行业鲜少成功案例,是因为市场份额就那么大,即使打败了竞争对手,产品还是卖不出去。另外,东西方的文化、管理、理念都是不同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管理方面还达不到灵活自如的程度”。

  纵览近几年国内颇有影响的并购案便可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之路确实不平坦——2004年,上汽斥资约5亿美元,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但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龙汽车现金流告罄、工厂关闭。上汽提出裁员降低成本方案,遭到双龙工会的强烈抵制,企业陷入破产保护困境。

  2009年初,双龙汽车获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批准,进入企业回生程序,这意味着上汽实际上已失去对双龙汽车的控制权。同样在2004年,TCL成功变相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事业部,组建了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企业。

  然而,一心想在欧美市场扩张的TCL,并没有获得汤姆逊的电视销售渠道,反而还面临着裁人裁不动、招人招不到的尴尬局面。更致命的是,由于市场判断失误,平板电视在一两年内开始取代CRT电视,至此,TCL通过与汤姆逊合作,而获取CRT电视霸主地位的目的失去了意义。

  20056月,中海油宣布以要约价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然而,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计划被美国国会看成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一些议员通过议案,阻止布什政府批准这笔收购交易,并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当年8月,中海油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这起被业界看好的跨国收购以失败告终。

  20092月,中国铝业公司与世界矿业巨头力拓集团签署合作与执行协议,以总计195亿美元战略入股力拓集团。然而,这项协议先是被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延长审查期限,继而于65被力拓集团董事会否决。中国迄今为止单一最大项目的海外投资宣告破产。

  “中国‘走出去’难,有外界因素,也有自身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俞怀宁分析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由于冷战思维的存在,西方将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的海外并购,认做中国政府加强控制力的行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中铝收购力拓失败都存在这样的因素。第二,中国在国际融资方面的经验不足,导致在并购时不能占有主动权。第三,中国对海外环境不熟悉,到了别人的“地盘”上后,控制局面的能力偏弱。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投资”,跨国并购不必“因噎废食”

  2009年“两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主力军作用。

  “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接触正当时。”俞怀宁分析认为,并购是资本运作的一种方式,也是国际上的通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投资”,这一步值得尝试,也终究要迈出去,中国人不应在一些挫折面前“因噎废食”。

  他建议,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要提高,首先要向海尔等成功企业学习,增强“内功”实力;其次,更新经营并购的理念和知识,积极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再次,政策法规也应跟上,我国关于引资有很多法规,但在投资方面还须借鉴西方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最后,国内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支持企业的国际化,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畏缩不前。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泽民指出,跨国并购与国内资产重组不同,其背后是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资产所在国复杂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企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准确判断,不能带着一种抄底的心态参与海外投资,否则不仅无法从海外并购中获得利益,相反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陷阱之中。

  曹凤岐说,中国企业要做大并不困难,只要有现金,通过并购就可以实现。但是“大”不等于“强”,而做“强”比做“大”更重要。通过自主创新等方式把企业做“强”才是硬道理。否则,一味的盲目做大反而可能患上“大企业症”,通用公司的破产便是前车之鉴。

  他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有合适的资产完全可以进行海外并购,但也要充分认识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势必很艰辛,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就是典型案例。

  “无论是‘时机未成熟论’也好,‘自主创新论’也罢,都有其道理,但都不能各走极端。我们需认识到,中国企业一定要走出去,但必须汲取失败者的教训,慎重地走出去。我们也一定要练好‘内功’,扎扎实实地做出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借助于别人的牌子。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理智地去做。”

  还有专家建议,目前,中国的企业可以先考虑并购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外国中小企业,在并购的运作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
网站管理:中注协党委办公室(综合部)技术支持:中注协信息技术部电子邮箱:webmaster@cicpa.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中路16号院2号楼邮编:100039电话:010-88250000
版权声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京ICP备05032222-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122号